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如何幫助寶寶說得一口好話?

如何幫助寶寶說得一口好話?

前言:您是否發現,小寶貝最近一直發出ㄚㄚ的聲音,好像有話要說?當寶寶開始學說話時,家長可以給寶寶哪些刺激呢?家長和寶寶說話時,語氣和聲調又該注意哪些地方呢?

寶寶的語言發展 當寶寶尚未學會說話之前,就已經懂得利用聲音和肢體動作和爸媽溝通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心智科主治醫師羅筠表示,寶寶約兩個月大時,就已經知道利用笑聲和哭聲和爸爸媽媽溝通,發展到八~九個月大的時候,便開始接受語言刺激!到了一歲左右,寶寶大約已經可以了解二十至一百個單字的意思。到了約十八個月大時,寶寶的語言發展更加快速,能了解的單字更多,也會懂得開始運用簡單的單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到了寶寶約兩歲時,他們便懂得將單字作簡單的結合,利用短句或是將將幾個字合併使用,這時期寶寶的學習能力就像一塊大海棉,會無限吸收接收到的訊息,因此這時候家長和小朋友間的相處更加重要!
0~1歲寶寶的語言發展
◆ 0~6個月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許美雲則表示,根據科學研究,胎兒在約五個月大時就發展出聽覺,而此時胎兒最常聽見的聲音是媽咪的心跳聲。但是因為胎兒在子宮中被羊水包圍,因此科學研究推測,即便是胎兒在羊水中聽見其他的聲音,其聲音也會像大人在游泳池內一般,只能聽到斷斷續續的聲音。當寶寶約1個月大時,由於各器官尚未發育成熟,所以只能用「哭」來表達情緒,作為和外界溝通的方式。到了約四~五個月時,寶寶便已經知道如何利用聲音和媽咪說話,譬如像是尖叫,或是隨意發出的各種聲音,大人可能會以為這只是寶寶隨意發出的聲音,其實只要仔細觀察,您會發現,這些都是寶寶的情緒語言!

◆ 6~9個月
當寶寶成長到約六個月大時,寶寶會發出的聲音更多了!他們不只會利用哭聲來表達情緒,也開始會懂得利用簡單的音節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臨床心理師許美雲表示,這時期的寶寶已經懂得情緒表達,家長剛開始可能還不能了解寶寶的意思,但是千萬不要覺得寶寶在無理取鬧,家長可以藉由寶寶的表情和動作,來判斷他想表達的情緒。

◆ 9~12個月當寶寶約八~九個月大時,寶寶已經懂得利用「語氣」和不同的音調和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可以一口氣發出許多聽起來好像完整的發音,也懂得利用聲音和手勢和大人溝通。這時期的小朋友大約可以記住簡單的名詞,譬如他們會知道電話是什麼東西,或是茶杯是什麼?當家長問寶寶,電話在哪裡時,他們也可以指出電話的位置,雖然可能還不能清楚的說出物品的名稱,但是已經能知道物品代表的意義。
◆ 1~2歲當寶寶一歲左右大時,他們已經了解許多簡單的單字和短句,臨床心理師許美雲建議,這時期家長跟寶寶說話的時候,爸媽首先要取得寶寶的注意,與寶寶面對面進行目光接觸。用簡單、熟悉的字詞和短句,並且要儘量用柔和的聲音,最好伴著有意義的肢體手勢來幫助寶寶明白語句的含義。例如要表達掰掰時,晦跡上揮揮手的手勢。
當寶寶逐漸長大開始對週遭事物有反應,逐漸了解你說話的意義時,更要多說話和他積極互動。此外,家長還可以自己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寶寶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就能培養說話的能力。

方法1:從認識五官開始
最基本的,可以先教導寶寶認識頭、眼睛、鼻子等五官。建議媽媽把寶寶抱在懷中,摸著寶寶的頭說「這是寶寶的頭」、摸著寶寶的手說「這是小手」,不斷反覆地說給寶寶聽,慢慢地引導寶寶開口說出這些五官。
方法2:圖畫卡 說故事拿著圖畫卡來說故事也是一種好方式,因為圖畫卡繽紛的色彩最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在說圖畫故事時,還可以拿一些道具玩具結合,陪著寶寶一起玩耍。透過手的把玩、操作,將圖、文和玩具、實物結合,增加學習語文的興趣。
家長常犯的說話錯誤◆ 使用疊音字和寶寶說話經常可以聽到大人對小朋友說:「你今天吃飯飯了沒呀?你要不要吃糖糖、喝水水呀?」大人或許會以為用這樣的說話方式,可以拉近和寶寶之間的距離,或是這樣說話,才是「小朋友的語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羅筠表示,其實這樣的說話方式是錯誤的!家長在教導小朋友說話時,只要按照平常的詞彙即可,譬如「喝水」,就不要教「喝水水」;吃飯,不要說「吃飯飯」;你好漂亮,而不是說「好漂漂!」。盡量在日常生活中,以一般的對話,讓寶寶自然學習說話的技巧和文法。

◆ 沒有隨時矯正發音我們常會覺得小朋友講話的聲音聽起來有點「臭拎待」,因而又會學小朋友講話的方式去和他們說話。事實上,當小朋友發音不準確時,大人應該要講一遍正確的發音,讓寶寶趁機學習正確的念法。假使大人又故意學小朋友的發音和他們說話,時間一久,小朋友就會認為這種錯誤的發音才是正確的,如此一來便會增加日後語言矯正的難度。
◆ 不讓小朋友說話 逕自插嘴當寶寶開始學說話時,因為還無法正確發出單字的音節,因此經常會出現口齒不清,或是少漏講幾個字的情形。這時候,家長應該要先耐心聽完小朋友說話,鼓勵小朋友慢慢說,不要心急,而不是逕自猜測寶寶的意思,或是大聲訓斥小朋友:「你到底要講什麼啦!快點講啦!」。假使旁邊有其他的小朋友講話講得比較好,講得比較不好的寶寶可能在心急之下又會讓語意更加含糊,這時候,家長一定要耐心告訴寶寶:「沒關係,你慢慢說,你想說什麼呢?」而不是逕自先理會其他說得比較好的小朋友,因為長期下來,可能就會影響小朋友說話的意願,以及語意表達的順暢度。

◆ 用CD來代替自己和孩子說話的機會
您是否發現,寶寶喜歡和CD中的卡通人物對話,勝過和把把媽媽說話呢?因為現今的家庭多半為雙薪家庭,家長可能沒有太多時間可以陪伴孩子,說故事給孩子聽,於是就會購買許多卡通光碟或童話故事光碟,讓光碟中的卡通人物代替媽咪和寶寶說話。但是藉由這種學習方式,寶寶只能單方面的學習,而無法得到雙向的溝通和成長,無形當中,孩子和父母間的互動也相對變少了。
寶寶的聽覺發展聽覺是人類最原始的感官知覺之一,寶寶在一出生後便有一定程度的聽覺能力,包括會對聲音有反應、會試著尋找聲源等等。聽覺在胎兒時期就已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尤其是在懷孕末期,胎兒對媽咪講話的聲音、外界的一些聲響已經非常敏感,寶寶甚至會覺得在媽咪子宮中所聽到的聲音,是具有安定力量的!因此,當寶寶哭泣、不開心時,只要媽咪放一些孕期中常聽的音樂,寶寶的情緒就能逐漸緩和!

結語
當寶寶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就代表著寶寶不僅更能了解媽咪的想法,同時也是幫助家長更能了解寶寶的情緒表達。期望家長都能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心,來包容孩子,即便工作在忙碌,也不要放棄和小朋友溝通的機會,像是床邊說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如此一來,定能幫助寶寶說得一口好話


(詳文請見2008.4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利用聲音將廢熱轉換成電流

利用聲音將廢熱轉換成電流
A Sound Way To Turn Heat Into Electricity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7/06/070603225026.htmhttp://www.unews.utah.edu/p/?r=053007-1
2007.06.04
"我們能以一種簡單有效的方式,透過聲音,將廢熱轉換成電流," Orest Symko 說,猶他大學的物理教授,他領導此一研究。"這是來自於廢熱的再生能源新來源。"
Symko 五名博士生最近設計出新方法來改善聲熱引擎(acoustic heat-engine)裝置的效能,將熱轉換成電力。他們將於六月八日週五,於ASA 在希爾頓鹽湖城中心飯店所舉行的年會當中演示他們的發現。
Symko 計畫在一年內測試這個裝置,以一處軍方雷達設施與該大學的熱水產生廠的廢熱製造電力。
該研究由美軍贊助,他們對於 "雷達廢熱的處理,並生產可攜式電能,讓你在戰場中使電子設備," 頗感興趣,他說。
Symko 預期該裝置能在二年內成為太陽能電池的替代品。此熱引擎也能用來冷卻筆記型電腦與其他電腦,這些東西當它們愈趨複雜時,會產生更多熱能。Symko 也預測核電廠也使用該裝置,自冷卻塔釋出的熱能中產生電力。
如何從熱與聲音當中取得電力?
Symko 透過聲音讓熱轉換成電力的研究起源於他目前進行中的研究,他要開發熱聲(thermoacoustic)冰箱來冷卻電子裝置。
在 2005 年他開始一個為期五年的熱--聲--電轉換研究計畫,名為 Thermal Acoustic Piezo Energy Conversion (TAPEC,熱聲壓能源轉換)。Symko 與來自於華盛頓州立大學與密西西比大學的同僚一起工作。
此計畫在過去二年內接收 200 萬美元的資金,而 Symko 希望當熱--聲--電裝置縮的更小時資金能夠增加,讓他們能將與微機械(即 MEMS)結合,用來冷卻電腦與其他電子裝置,例如:擴大器。
使用聲音將熱轉換成電力有兩個關鍵步驟。Symko 與同事開發出不同樣式的新型熱引擎(技術上稱為 "thermoacoustic prime movers,熱聲原始動力"),以完成第一步:將熱轉換成聲音。
接著,他們使用現存的技術將聲音轉換成電流:"piezoelectric(壓電)" 裝置,會對壓力的擠壓產生回應,包括聲波,並將壓力轉換成電流。"Piezo" 表示壓力或是擠壓。
Symko 實驗室中所製造出來的大部分熱轉電力聲學裝置,都是裝載在圓柱體的共振器(resonators)當中,那可以放在你的手上。每一個圓柱體,或共振器,包含了一疊表面積很大的物質 -- 例如金屬或塑膠板,或是玻璃纖維,棉花或鋼絲絨 -- 那放置在冷卻熱交換器(cold heat exchanger)與加溫熱(hot heat)交換器之間。
當熱被施加時 -- 經由導火線(matches),一個小型發焰裝置或電熱元件 -- 熱會創造出一個門檻。接著變熱且移動中的空氣會產生單一頻率的聲音,類似吹入長笛中的空氣。
"你有熱,那如此地混亂、無秩序,接著你在一瞬間,你有單一頻率的聲音出現, Symko 說。
接著,聲波會擠壓壓電裝置,產生電壓。Symko 說那類似你手肘中的神經撞到東西時,產生疼痛的電神經脈衝時所發生的事。
較長的共振器圓柱體產生較低的音調,較短則會較高。
能夠將熱轉換成聲音接著是電流的裝置缺乏可動部件。所以這種裝置幾乎不需要維護,而且很經久耐用。它們不需要建造的如同,例如:引擎中的活塞那樣精準,引擎活塞若磨損時效率會降低。
Symko 說,該裝置不會製造噪音汙染。首先,當較小的裝置被開發,它們會將熱轉換成超音波,人們無法聽到。其次,音量在轉換成電力時會變小。最後,"可以很容易地在裝置四周放置聲音吸收器以阻絕噪音," 他說。
學生改進熱聲轉換成電力的效率
下面是 Symko 的博士生所進行研究的摘要:
-- Student Bonnie McLaughlin showed it was possible to double the efficiency of converting heat into sound by optimizing the geometry and insulation of the acoustic resonator and by injecting heat directly into the hot heat exchanger.(透過改進共振器形狀與直接將熱注入加溫熱交換器當中,使轉換效率倍增。)
She built cylindrical devices 1.5 inches long and a half-inch wide, and worked to improve how much heat was converted to sound rather than escaping. As little as a 90-degree Fahrenhei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hot and cold heat exchangers produced sound. Some devices produced sound at 135 decibels -- as loud as a jackhammer.
-- Student Nick Webb showed that by pressurizing the air in a similar-sized resonator, it was able to produce more sound, and thus more electricity.(在尺寸較小的共振器當中對空氣施壓,可以產生更多聲音,也因此更多電力。)
He also showed that by increasing air pressure, a smalle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heat exchangers is needed for heat to begin converting into sound. That makes it practical to use the acoustic devices to cool laptop computers and other electronics that emit relatively small amounts of waste heat, Symko says.
-- Numerous heat-to-sound-to-electricity devices will be needed to harness solar power or to cool large, industrial sources of waste heat. Student Brenna Gillman learned how to get the devices -- mounted together to form an array -- to work together.(創造出能夠產生相同頻率,且同步振動的轉換陣列以符合業界大規模的需求。)
For an array to efficiently convert heat to sound and electricity, its individual devices must be "coupled" to produce the same frequency of sound and vibrate in sync.
Gillman used various metals to build supports to hold five of the devices at once. She found the devices could be synchronized if a support was made of a less dense metal such as aluminum and, more important, if the ratio of the support's weight to the array's total weight fell within a specific range. The devices could be synchronized even better if they were "coupled" when their sound waves interacted in an air cavity in the support.
-- Student Ivan Rodriguez used a different approach in building an acoustic device to convert heat to electricity. Instead of a cylinder, he built a resonator from a quarter-inch-diameter hollow steel tube bent to form a ring about 1.3 inches across.(以中空鋼管折成直徑 1.3 吋的環狀聲音產生裝置,可避免共振器產生反射,且效率加倍。)
In cylinder-shaped resonators, sound waves bounce against the ends of the cylinder. But when heat is applied to Rodriguez's ring-shaped resonator, sound waves keep circling through the device with nothing to reflect them.
Symko says the ring-shaped device is twice as efficient as cylindrical devices in converting heat into sound and electricity. That is because the pressure and speed of air in the ring-shaped device are always in sync, unlike in cylinder-shaped devices.
-- Student Myra Flitcroft designed a cylinder-shaped heat engine one-third the size of the other devices. It is less than half as wide as a penny, producing a much higher pitch than the other resonators. When heated, the device generated sound at 120 decibels -- the level produced by a siren or a rock concert.(製造出只有其他裝置 1/3 大的圓柱狀共振器,聲音可高達 120 分貝。)
"It's an extremely small thermoacoustic device -- one of the smallest built -- and it opens the way for producing them in an array," Symko says.※ 相關報導:* Dr. Orest Symkohttp://www.physics.utah.edu/~woolf/acoustics/bio.html* The Temperature of Sound - Featurehttp://media.www.dailyutahchronicle.com/media/storage/paper244/news/2001/03/02/Feature/The-Temperature.Of.Sound-39300.shtmlSHPEGS - 太陽能熱泵發電系統效率達 40% 的太陽能電池寄生發電機:一邊運動一邊發電?奈米發電機提供連續不斷的電力印度將生產『零污染』的 Air Car零汙染氫氣車 不是夢二氧化碳空氣捕獲技術首度示範成功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語言治療師的介紹

一、何謂語言治療師?
由於目前國內語言治療師還沒有專業證照,因此語言治療師的養成教育有多種管道。中華民國聽力語言學會正努力爭取立法,讓國內的語言治療專業人員都能具備國家專業證照,提升專業品質和形象。以下簡單地說明四種不同的養成管道:
(一)國內外大學及研究所本科系畢業者:目前國內的聽語相關科系有中山醫學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以及高雄師範大學溝通障礙教育研究所。這些學校的訓練內容包括40學分以上的聽語解剖學、聽語生理學、聽語病理學、聽語聲學、語言及吞嚥評估、語言及吞嚥治療等課程以及在臨床督導下完成375小時以上的臨床實務訓練。臨床實務訓練的範圍包括構音異常、嗓音異常、語暢異常、兒童語言異常、神經性語言異常和吞嚥異常等個案的治療。這些大學和研究所每年約可訓練70名左右的聽語專業人員。
(二)大專以上相關科系(如護理系、心理系、衛生教育系、特殊教育系及語言學研究所)畢業,完成六個月醫學中心聽語專業訓練。
(三)大專以上相關科系(如護理系、心理系、衛生教育系、特殊教育系及語言學研究所)畢業,並具備儲訓班證書者。
(四)大專以上畢業,並且修完語言治療相關專業課程20學分以上,在中華民國聽力語言學會資格認定的指導老師督導下,完成六個月以上的語言治療職前訓練或在職訓練後,通過學會的筆試和臨床實習考試,取得學會鑑定合格證書者。
語言治療師的專業工作項目包括:兒童溝通障礙的評估、診斷與治療;成人溝通障礙的評估、診斷與治療;吞嚥障礙的評估、診斷與治療;溝通輔助器的設計與運用等。語言治療師經常透過各種測驗與儀器來進行溝通與吞嚥問題的評估,並且在完成溝通和吞嚥障礙的問題診斷後進行治療。此外,語言治療師也提供語言、溝通及吞嚥問題的相關醫療與社會資源等的諮詢服務。在學校裡,語言治療師能協助老師評估學生的溝通或吞嚥問題,並提出有效策略的建議,讓老師列入學生的個別教育計畫中,並在平日的教學中執行;必要時,語言治療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直接治療,來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語言治療師的服務內容是什麼?
當老師發現疑似有吞嚥或溝通問題的學生而轉介給語言治療師後,語言治療師會進行詳細的診斷性評估。吞嚥障礙個案的評估內容包括:吞嚥困難的情況、過去的醫病史、吞嚥器官的構造和功能、及適合的進食方式和食物類型等。溝通障礙個案的評估內容則包括所有影響溝通障礙的因素,例如說話能力、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社會和家庭環境等。評估後,語言治療師會確認介入方式與訓練的策略,並且將評估結果提供給教師,作為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和課程教學的參考,同時讓家長知道可以在家裏進行哪些復健的活動。
語言治療師的復健介入方式,可分為抽離式的個別訓練以及團體訓練。如果需要,也可以進入班級參與教師的教學。語言治療師會以嫻熟的行為改變技術,循序漸進地改善個案習慣的溝通行為。例如,透過可以引發溝通行為的情境,示範正確的反應,有技巧地誘發學生做出正確的溝通反應,並記錄學生改善的情況。接著讓學生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不斷地應用。
語言治療師到校服務的優點很多。治療師能在學生的學習情境內進行實地觀察和評估,也能提供以學期為單位的語言訓練目標和方法上的建議,協助任課老師針對學生特定的問題,設計個別化教育計畫。例如,「增進語言理解能力」、「增進語言表達能力」、「改善書寫和閱讀能力」、「溝通輔具使用」和「語文教材設計」等項可以是語言治療建議訓練的重點。針對學生說話方面的障礙(如發音不清楚、嗓音沙啞、說話結巴等),如果較難在團體課堂中進行訓練,可以轉介到醫療院所進行一對一的評估和治療。雖然如此,說話有困難的學生很需要班級老師的鼓勵和支持,必要時給班上同學適切的說明,讓個案不會承受同學異樣的眼光。
三、老師可以轉介哪些學生給語言治療師?
在學校裡,語言治療師服務的對象包括有吞嚥障礙與溝通障礙的學生,以下進一步說明這兩類障礙出現時可能會有的徵兆:
(一)吞嚥障礙:
廣泛來說,舉凡和吞下食物有關的行為(如幫助食物嚥入的坐姿等)、感官訊息傳遞(如視覺、味覺、觸覺和嗅覺訊息的整合和協調等)、神經肌肉運動功能(如有效的咀嚼、不讓食物溢流口外等)、認知能力(如用餐情境的適切表現、能接受他人將食物送到口中等)、生理反應(如口水分泌、吞嚥反射等)等方面出現各種不同的問題,都算是吞嚥障礙。以腦性腦性麻痺學生為例,由於運動口腔的功能不佳,食物送入口中後,要費力地咀嚼,而且舌頭還會一直向外推出,使食物無法順利形成食團而嚥入,而造成吞嚥困難。
由於吞嚥障礙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速度和健康程度,越早進行處理越好。對於嚴重的吞嚥障礙,通常家長早已尋求醫療單位語言治療師的協助,可能只需要語言治療師到校針對學生在校用餐的方式提供建議。然而,對於吞嚥問題不明顯的學生而言,家長可能還不清楚子女是否有這方面的困難時,老師的轉介就是關鍵。以下簡單說明吞嚥障礙的行為徵兆。當老師發現學生有以下的狀況時,可以轉介給語言治療師:
.…經常性的咳嗽(如慢性支氣管炎)、復發性肺炎、難以控制的氣喘、經常性或持續長時間的上呼吸道感染。
.…吃東西時,口中食物常掉出嘴外或是常流口水。
.…只吃某一類型的食物(如流質、糊狀物或乾飯)。
.…餵食或嚥下食物後會立刻咳嗽、嗆咳。
.…吃飯時,身體活動力或清醒度明顯降低。
.…吃飯後,嗓音會變得混濁、或有呼吸費力的現象。
.…常會有不明原因的發燒,或者合併上述的情況。
在進食時,如果吞嚥困難出現的次數增加,演變為長期吞嚥障礙的機會就更大。因此,平時老師對學生進食期間的觀察或健康情況的了解,都有助於及早轉介做吞嚥障礙的評估,以改善他們的吞嚥困難或後遺症。
(二)溝通障礙:
在整個溝通的過程中,要先聽到並理解他人所說的內容,接著,要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讓他人理解自己所說的話。在這樣看似簡單的溝通情境中,有很多自動化的神經生理、知覺及訊息處理等過程在進行。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造成溝通上的障礙。有些身心障礙學生甚至會同時具有多重管道的溝通問題,例如伴隨聽力損失的智能障礙學生,不只聽不清楚他人的話語,對聽到的訊息也無法理解其中的意義。
由於溝通障礙造成的原因與結果常會交互影響,沒有正式評估是不易辨別的。在學校裏,學生如果出現溝通障礙,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業表現。以下說明溝通障礙影響學習的狀況。如果老師發現學生有以下的狀況時,就可以轉介給語言治療師:
.…有聽力困難的現象:聽不清楚老師或同學所說的話,或經常需要說話的人一再複述。這類學生可能閱讀能力正常,語言理解能力也正常,但會因上課的座位距離改變(如變近或變遠)而影響其聽力狀況,以致學業表現也會不同。
.…有聽覺記憶力的問題:雖聽得懂老師上課的內容,但是一下子就忘了,也因此無法參與課堂內的討論。
.…有語言理解的問題:語言理解有問題。例如聽不懂或無法完全理解抽象的語彙、較複雜的句法或有幾個轉折的連接詞。
.…有說話的問題:雖然聽得懂老師的話,也知道答案,但是說話不清楚、嗓音沙啞,或是有口吃的問題,使得老師和同學需要很費力或要請他重複很多次,才能聽得懂他在說什麼。
.…有語言表達的問題:還不太會說話、只能發一些聲音或說幾個字、或是常會說錯話。例如,「臭水溝」會說成「溝水臭」;或明明知道答案,卻想不起來用哪幾個字來說。
.…有閱讀或書寫困難的問題:雖然聽得懂老師上課的內容,但是卻無法正確寫下來;常會寫出錯別字、部首相反或創新字等;看不懂書面資料或簡圖等視覺符號;或在圖片和文字的比對上有明顯的困難。
.…因生理因素造成的溝通問題:此處是指先天或後天生理性障礙(如智能障礙、自閉症、注意力缺陷、顏面傷殘、唇顎裂、腦性麻痺等)伴隨而來的溝通問題,可能會造成語言理解、表達和說話能力的問題。此外,身體病弱的學生(如血癌、心臟病、早衰症等個案)由於常需要留在醫院治療,與外界環境接觸機會較少,因此認知與語言的學習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上述種種溝通障礙,隨著嚴重程度不同,對學習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學生常常很難在一般上課情境順利進行學習,需要特定的教學方式才能發揮最大潛能。此外,這些障礙除了直接造成學習成果不佳,也常伴隨著上課容易分心、缺乏自信、偏差行為、負面情緒和同儕關係不佳等問題,讓老師處理起來更為棘手。有時輕微者容易被其他表面行為所遮蔽,讓老師誤以為學生只是單純的學業成績低落或是同儕關係不佳。例如,在語言理解方面有輕微困難的孩童,因為常聽錯話或只聽到部份而做出不恰當的反應,所以不受同儕歡迎;也常因為聽不清楚老師的口頭說明和指令,導致學業表現較差。因此,一旦老師懷疑學生的學業成績低落是溝通問題所造成時,最佳的處理就是轉介給語言治療師進行診斷性評估,找出學生的溝通問題並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

資料出處:http://blog.yam.com/bettina2358/article/17966722
語言治療師

因為看到了病童的堅韌生命力,本來擔任小兒科護士的陳美慧,轉業成為語言治療師,協助失語、溝通障礙病患重拾溝通能力。十多年下來,這個工作的廣度與深度,都展現在她自信十足的笑容裡。
撰文:顏秀雯 「想找一個可以協助智障者的專業,」陳美慧道出她成為語言治療師的緣起。當時她一邊從事護理工作,一邊擔任智障者家長協會義工,打聽之下發現了語言治療的存在,毫不猶豫的投向了這份職業,希望能為語言障礙者盡一份力。  在當時,語言治療還是種罕見的職業,各種進修、學習資源都很缺乏,必須靠自己不斷摸索;而且多數醫院只編制一名語言治療師,必須單打獨鬥,「是比較lonely的,」陳美慧說,唯有藉著大量閱讀原文書籍、向指導老師請教,交叉驗證所學,並廣泛接觸不同案例,來深化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於一個剛上路的語言治療師,陳美慧發現最大的困難在於症狀表現的分析。「人是很精細、構造複雜的!」她說,縱使有原則、概念可依循,但個別差異還是很大,要如何抓住患者的需求,設計合適的治療計畫,成了最大的考驗。在健保開辦前,陳美慧嗅到兒童病患將會大幅增加,還涉獵了許多兒童心理、兒童發展歷程的相關知識。她認為要成為好的語言治療師,敏感度是不可或缺的,才能適時抓住進修的方向。另一方面,陳美慧認為與病人家屬的相處也是一種學習,是否能透過同理心瞭解家屬感受,達到溝通無障礙,也是語言治療師的責任,畢竟「家屬是會影響病人的」。陳美慧常在治療過程中與病患家屬結為朋友,「家人其實就是很好的助理」,如果能讓家屬配合在家進行治療工作,對病患助益更大。語言治療的路相當漫長,病人的進展是急不來的。說話不急不徐的陳美慧充分展現了語言治療師所需的耐心特質,雖然見到病患錯失治療時機時會感到沮喪,但十多年工作所累積的寶貴經驗以及與病患、家屬間難以言喻的情誼,是另一番更大的收穫。

語言治療師
【工作內容】:治療因先天或後天所造成的溝通障礙,包括聽力及語言能力,協助病患建構與外界的溝通模式,讓病患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必須針對病患差異性,設計不同治療計畫,及所運用的媒介,協助病患復健,恢復溝通能力。
【專業能力】:國內相關系所畢業,可直接從事語言治療工作。非相關科系者,須由醫療院所派送代訓,必須先經中華民國聽力語言學會審查大學所修相關學分20個,審查通過後方能派送代訓,受訓完畢後需參加學會筆試及術試,合格後發予證照。  
【學歷科系】:聽力語言復健系、溝通障礙相關科系,或醫學、護理、語言、特教、衛教科系。  【速配個性】:細心、耐心、審慎,個性需較獨立,能適應獨處的工作。  【無經驗者起薪】:大學畢,無經驗者約35000元左右......